<s id="ghgnu"></s>
  • <s id="ghgnu"></s>
    <span id="ghgnu"><u id="ghgnu"><meter id="ghgnu"></meter></u></span>
  • <s id="ghgnu"></s>
    <s id="ghgnu"></s>
    <span id="ghgnu"><meter id="ghgnu"><wbr id="ghgnu"></wbr></meter></span><u id="ghgnu"><meter id="ghgnu"><wbr id="ghgnu"></wbr></meter></u>

        您的位置: 甘肅報業網> 圖片 >

        廣西開啟大氣污染防治“智慧”時代

        2018-08-06 16:17:07   南國今報

        廣西開啟大氣污染防治“智慧”時代

        在南寧市經開區一處建設工地,工人正在操作“噴霧炮”抑制揚塵。

        6月11日,2018年廣西環保世紀行宣傳活動正式拉開帷幕,今年以“扎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為主題,圍繞我區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重點,聚焦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6月11日起,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兵分兩路,深入桂林、北海、欽州、賀州、來賓等地,就各市的大氣污染防治工作開展檢查。

        “南寧模式”引領精準治理揚塵

        天空湛藍、白云朵朵,是八桂兒女對環境空氣質量不斷改善的熱切期盼。

        為了找出過去一度給人們健康帶來威脅、危害的“霧霾”等大氣污染源“元兇”,近年來,來自區內外的環保專家在對南寧、柳州、桂林等重點城市大氣顆粒物(PM10、PM2.5等)污染物來源解析研究發現,其“元兇”主要包括揚塵、機動車尾氣、煤煙廢氣等。特別是其中的揚塵污染,不但占比例大,且治理起來還頗費周章。

        從2014年以來,南寧市連續4年實現PM10、PM2.5濃度雙下降,降幅分別為37.88%和38.6%,為全區大氣污染治理提供了“南寧經驗”。而“南寧藍”屢屢刷屏朋友圈的其中一個“秘訣”,就是對揚塵污染進行科學精準的“智慧”治理。

        去年以來,南寧充分利用智慧城市建設成果,建立揚塵治理視頻綜合管理“慧眼”系統,接入交警、交通、環保、城管等職能部門,充分實現信息資源互通、共享以及應用。該“慧眼”系統將全市300多個有土方作業建設工地、153個采石場、44個攪拌站、54個消納場、9個揚塵污染聯合執法卡點以及主要運輸道路等監控視頻資源納入平臺統一監控,實現揚塵污染源全流程監控。其搭建起的覆蓋全市的智慧網,促進被動式、救火式、善后式城市管理模式向主動式、前瞻式、預防式的管理模式轉變,從而引領了全廣西揚塵污染治理的“智慧”時代。

        自治區環境保護廳有關負責人談到,我區在揚塵污染治理工作方面,過去一度存在治理信息監管手段落后、信息數據分散割裂、部門協作聯動不足等問題。因此,如何充分運用信息化監管手段破解揚塵污染治理的頑疾,成為區內不少設區市深入推進揚塵污染治理工作的當務之急。而南寧的這一成功經驗,正好給其他市縣提供了“樣板”。

        今年6月中旬,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大氣污染防治法執法檢查組在桂林、賀州、北海、欽州、來賓等市實地查訪時欣喜看到,南寧在揚塵治理方面的“智慧”種子,在這些城市均已得到“落地開花”,促進當地打造了揚塵治理的新模式,為匯聚“廣西藍”增添了更多的“智慧動力”。

        桂林空氣質量“逆襲”背后

        桂林市作為舉世聞名的國際旅游勝地,在2009-2014年曾一度成為廣西空氣污染最重的城市,其“霧霾圍城”和空氣質量下降,一度成為市民和游客的“心肺之患”。2015年,該市成立大氣污染防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簡稱“大氣辦”),打響了一場聲勢浩大的藍天保衛戰,進而在全區環境空氣質量排名中實現“逆襲”。探究其中的成功“秘密”,當地環保等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其中一個重要“法寶”,同樣是因為運用了“智慧”。

        今年6月13日,記者在桂林市“大氣辦”一間辦公機房里看到,該市大氣污染防治網格化精準監測平臺能實時反映監控區域的空氣質量狀況,數值指標涵蓋AQI(空氣質量指數)、PM10、PM2.5、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并能快速自動生成分鐘、小時、日、月的統計報表和區域污染分析評估,對指數超標的監控區域和建筑工地發出預警。這套堪稱環保領域“天網”的“智慧”監測系統,為該市近年來持續改善空氣質量插上了新的“翅膀”。

        與此同時,在桂林市環保局一個辦公機房內,工作人員通過該市環境在線監控系統平臺,對全市的90多家磚廠實現實時監控,并對有關環保數據進行分析評估,形成預警報告和監管執法的證據。為管住“黑煙囪”,桂林市從2015年起取締關停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磚廠,在全區率先實現磚廠環保在線監控,并積極探索利用清潔能源替代含硫燃料和改進現有脫硫除塵工藝,努力推進磚廠煙氣達標排放,實現了環境、經濟、社會三者效益的統一。

        此外,在對治理機動車尾氣污染方面,桂林市在全市汽柴油車保有量接近60萬輛巨大壓力下,通過加強部門協作,于2016年底在全廣西第一個完成市本級環保監控平臺分別與自治區環保廳機動車排污監控平臺、公安交管部門平臺、本轄區環保檢測機構三平臺信息互通聯網工作。這一“智慧”舉措,不但使各相關部門車輛信息數據實現同步共享等方面的工作效率更高,還為老百姓實現無紙化檢車提供了更多便利。統計數據顯示,2015-2017年,該市淘汰黃標車及老舊車任務超額完成率連續3年全區奪冠。

        充分運用高端科技信息技術

        如今,“廣西環?!惫娞柵c自治區環境保護廳官網上的環境數據中心已實現對接,每1小時更新一次空氣質量監測數據。廣西居民清晨起來,只要打開“廣西環?!惫娞?、“廣西環境保護”APP等新媒體,即可查看身邊和區域空氣質量預報等環境數據,看看是否適合晨練。這一切,得益于廣西大氣污染防治過程中對高科技裝備的“智慧”運用。

        近日,記者在自治區環保廳綜合大樓5樓一隅看到,一個被環保界人士稱為“超級站”的大氣復合污染自動監測站正在有條不紊地工作?!俺壵尽钡耐獗聿⒉黄鹧?,可機房里的設備和監測手段,卻已走在全國前列甚至在國內獨一無二。

        循著工作人員的解說,記者見到了高能偏振氣溶膠激光雷達、常規參數測定儀、掃描電子顯微鏡及能譜分析儀等10余種價值1000多萬元的高新設備。目前,該監測站除能監測空氣質量新標準PM2.5等6項污染物外,還具有大氣顆粒物(氣溶膠)理化特性和灰霾天氣分析等功能,可定量評價廣西空氣質量狀況,評估區域大氣污染綜合防治成效,為預警預報、環境管理和綜合決策提供“更有底氣”的技術支持。

        而另一邊,在廣西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樓頂天臺上,一個大氣復合污染自動監測站,同樣為環保專家提供源源不斷的監測參數。這兩個“超級站”共同構成了廣西大氣污染防治的“雙子星”,為相關科研工作和“藍天保衛戰”的一線環保衛士,提供了更多的“智慧”對策和科技“彈藥”。

        據悉,去年以來,廣西城市環境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網絡已經基本建立,目前自動監測站總數達161個,從而真正實現從縣級環境空氣質量監測“神經末梢”到自治區級環境空氣質量監測“大腦”的連接貫通。今年上半年,廣西區域空氣質量預報準確率達94%,在區域性污染天氣出現前2-3天向各市發出預警,為各市及時采取針對性防控措施贏得主動權,為廣西在藍天保衛戰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今后,廣西將盡快完善城市空氣自動監測數據發布系統,今年年底前將75個縣級城市空氣自動監測站監測實時結果向社會公布,使城市居民能及時了解所居住城市的環境空氣質量。由此,一個更為“智慧”服務社會民生的大氣污染防治時代將到來。(記者 余鋒 何運斌)

        網站地圖  合作伙伴  版權聲明  關于本站

        甘肅報業網版權所有,未經同意不得轉載、復制或建立鏡像

         蘇新網備:2212101號 ICP證:B2-20030059 

        91精品国产自产社区,女明星白鹿被弄到高潮视频,李一桐露双奶头,91黑丝美腿,黄色片免费观看,美女被爆 羞羞视频网站视频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