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楊德孝書法鑒賞
南宋.陳槱《負暄野錄》石湖云:學書須是收昔人真跡佳妙者,可以詳視其先后筆勢輕重往復之法,若只看碑本,則惟得字畫,全不見其筆法神氣,終難精進。清.梁巘《平書貼》中又云:學書須步趨古人,勿依傍時人。學古人須得其神骨,勿徒其貌似。
類似以上論斷還有很多,就是闡明一個道理,書畫不法古,難有精進出新,尤其書法,若無古意難稱其為書,當今所謂炒作型大家,隨性而揮,美其名曰創新,其實是対真正經典的傳統書法文化的玷污和不尊重,筆者斗膽而言,真正把傳統書藝精髓作為畢生追求并發揚光大的書家是不多的。
楊德孝,筆名楊烜,號古靈軒主人。甘肅蘭州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畢業于西北師范大學教育專業,進修于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國家一級美術師?,F任中國書法院院士、理事、常務理事、副院長。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華夏傳統文化發展研究中心副秘書長、復興之基課題研究組織委員會書畫藝術學術帶頭人、書畫藝術導師、終身高級顧問,書法藝術專業委員會執行主任。中國武術協會會員,甘肅省書法家協會會員,甘肅國畫院原副院長,天水市武術協會原副主席。幼蒙家教,頗好筆翰,習武禮佛,宗法先秦漢魏之摩崖石刻、碑刻及館閣諸體,尤以《石門頌》、《石門銘》書風見長,多年來為著名寶剎寺廟題寫牌匾,書風崇尚古意、追求拙樸率真,回歸自然之意境。
任何書體都是線條的組合,書法三美中以線條美為首。線條美是書法給人的第一印象,然后才究其它,線條美講究的是用筆的嫻熟與法度的掌控,點畫要有質感,有份量,筆畫圓潤飽滿;線條要有力度,有神采等。有質感的點畫,其意味風韻渾厚含蓄、樸實無華,是一種內在而深刻的美。其次是結構美:漢字的結構猶如優美的建筑,有美學的因素。單個的漢字需要巧妙的搭配,完美的組合可以表現不同的姿態,使之神態萬千。線條的豐腴與峭廋,大與小,長與短,寬與窄,這些結構搭配,要合乎自然美的法則,才能呈現完美的神態;還有就是章法美:一幅作品的好與壞除了點畫精美,完美的結構,還需要有完美的章法,是字與字,行與行以及整幅字之間的完美組合,又符合自然美的法則,給人以一種美的享受。譬如大書家鄭板橋其書法特點:如亂石鋪街,布局上上下下,東倒西歪,寬的更寬,斜的更斜,但整體布局大小錯落有致,點畫顧盼生姿,字與字之間逐勢瞻顧,行與行之間相映成趣,使作品血脈相連,氣勢貫通,呼應自然,美不勝收。意境美:意境之美,是書法繪畫之精神最高境界,是藝術的靈魂。意境美是一種更深刻的藝術之美,藝術高于生活,又源于生活,使書法具有生命體并滲透作者的豐富情感。之所以做以上書法三美的論述,只想說明看楊德孝老師作品,以上三美都有極好展現,這對于一個書家而言是難能可貴的。
縱觀楊老師作品,給人的第一印象應該是古意深濃,這可不是簡單的事,因為那可是一切來自真的東西,即真傳承、真功夫、真實力,所謂真,是藝術作品中飽含了“真生命、真性情和真知灼見”。中國書法的生與死,并不在于你用了何種書體、何種材料、何種書寫形式,而在于它有無契合人類的共同審美和共同價值觀。而這個價值觀,就是在你作品的影子中,能否看見前賢的韻味,是來自正統還是野路子。之所以說這些,是看了楊老師作品,仿佛在和前人有一段穿越時空的交流,他的作品沒有浮躁,沒有造作,完全有脫胎于先賢們的韻道,點畫揮灑之間完全帶有難能可貴的“古味”,這恰恰是大多數書家終其一生也難達到的境界,只要稍對對書法藝術史有所了解的都會有同感,這沒有絲毫夸張。
"字如其人"這一觀點是清人劉熙載《藝概》中提出的,他說:"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在他之前更早的楊雄說過,"書,心畫也"。楊老師的作品一如他的做人,正路中沉穩前行,法古中革新自己,他說:書法藝術應不走偏、不浮躁,要腳踏實地走正路,這祥才是對先賢的敬畏,也是為子孫后代負責……我想這才是一個真正藝術家應有的責任與品格,是金子終會發光,相信楊老師的對藝術“正路”的理解與選擇是正確的,歷史將會證明出糟粕與精華。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