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醫生,大部分人很容易將他們與“救死扶傷”聯系到一起,卻常常忽略了,脫下“白大褂”的他們,也需要面對自身及家人的健康問題。2022年12月2日,隨著中華醫學會第22屆全國白內障及屈光手術學術會議的開幕,“全視覺 全程愛”蔡司科普直播間迎來了一批特殊嘉賓——他們既是眼科專家,又是患者家屬或患者本人。雙重身份給了他們雙重使命,也讓他們收獲了雙重滿足。
當眼科巨擘患上白內障,全視覺三焦點成為信賴之選
到了一定年紀,很多人都躲不過白內障,眼科專家也不例外。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北京協和醫院趙家良教授一生都在和眼睛打交道,為中國白內障防盲治盲工作做出了卓越貢獻,是我國白內障手術從“復明”到“屈光時代”的親歷者。但是,他也是一位白內障患者,左眼的白內障加上右眼的老花眼,讓他不單從醫生角度,更是從患者角度體會到了視物不清的痛苦。與全國2億多的白內障患者一樣,趙教授也迫切地希望擺脫眼疾困擾,扔掉戴了幾十年的眼鏡,早日享受可以輕松閱讀、自由開車上路的便捷生活。
眼科專家的身份,讓趙教授比普通患者更懂得如何尋求解決方案,經過檢查與評估,趙教授為自己選擇了可一次性治療白內障、老花眼,恢復全程高清視覺的蔡司全視覺三焦點人工晶體技術。經過其學生——屈光性白內障領域專家張順華醫生的親自操刀,術后,趙教授如愿恢復到了0.8和1.0的視力水平,術后第一天就自己開車回家,被白內障、老花眼困擾多年后,終于再次看清了城市的車水馬龍。
為何選擇全視覺三焦點?趙教授這樣說:“從整個行業來說,現階段,全視覺三焦點人工晶體是治療白內障、老花眼的最新技術,也是最好的技術。”親身體會了視力從模糊到清晰,趙教授更是對蔡司三焦點技術贊嘆有加,在他看來,蔡司的人工晶狀體可謂是我國屈光白內障發展的助推器,為眼健康事業發展帶來了無限曙光。趙教授相信,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白內障、老花眼甚至是青光眼患者選擇蔡司三焦點技術。
父母眼里的幸福感 就是對兒女最大的認可
全程優異視覺質量對患者的重要意義,不僅體現在生活、社交方便,也體現在工作方面,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眼科副主任許葉圣就曾幫助父親恢復視力,掃除工作障礙。
許主任的父親是一位皮膚科專家,工作中需要看皮損,對視力的依賴程度很高,工作之余還十分熱愛騎自行車、旅游和攝影,可偏偏患上了白內障。許主任全面評估了父親的視覺要求為他實施蔡司三焦點人工晶體植入手術,而這也是該技術在邵逸夫醫院完成的第100例。術后第二天,父親一上午就看了30多個患者,還把戴了50年的近視眼鏡摘掉了。許主任的母親看到其父親術后的變化,也毫不猶豫地讓女兒幫助植入,看的更清楚了母親眼里總是洋溢著幸福。我們每個人都渴望得到父母的認可,對于許主任而言,手術帶給父母的幸福感便是對她最大的認可。
真實感受過蔡司三焦點帶給親人變化的人,總是愿意毫無保留地將這份幸福感傳遞下去,作為一名眼科醫生,許主任的傳遞方式是通過生動的案例向患者普及全視覺知識及手術常識,“我常常跟患者說,近視力是指看手機、看書所需的視力,中視力則是燒菜、燒飯等所需的視力,而我們開車、看風景用到的就是遠視力。”除此之外,許主任還不斷努力嘗試讓“早診斷、早治療”的觀念深入人心,“如果是遠視眼,又出現了老花癥狀一定要及時檢查。”
感受過幸福,就更想傳遞幸福,自己是蔡司三焦點的受益者,就希望有更多的受益者。年輕一代眼科專家正在用他們的方式改善著國民的視覺質量。
主動“扔掉”老花鏡 全視覺讓父親的視力“返老還童”
就在很多年輕人喊著自己“老阿姨”的時候,很多老年人卻在認真地不服老,他們鍛煉、娛樂整天不亦樂乎,堅持著“正年輕”的生活態度。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青島眼科醫院白內障科主任醫師吳曉明教授的父親就是這樣一位非常有活力的老年人,不僅是個廚藝高手,還喜歡下棋、看書,無奈老花嚴重,很多時候不得不依賴放大鏡才能看清小字,娛樂活動大受影響,對心情的影響也不小。
好在這位不服老的老年人并不甘于現狀,提出讓兒子幫他“扔掉”老花鏡,還主動詢問蔡司三焦點人工晶體是否適合自己。見父親的“摘鏡”意愿如此強烈,吳教授為父親檢查手做了手術。術后,老先生如常在廚房里操持著,老太太習慣性地為他遞上老花鏡,但此時他已經不需要再戴眼鏡了,不僅是做飯,打撲克、下象棋、看書也都非常清晰,幫老太太穿針引線也不在話下。
吳教授的父親之所以會主動提到蔡司三焦點,是因為經??磪墙淌诎l的科普資訊。對此,吳醫生表示:“好技術一定要讓更多患者知道,在去年我們就成立了全國首批‘老視矯正示范基地’,不斷為膠東地區的患者提供個性化、精準化、專業化的診療服務,老視患者矯正比例提升了好幾倍。”更讓吳教授欣慰的是,示范基地的落戶還幫助到了一些特殊的眼疾患者,其中就包括一名患有先天性白內障的高二學生,助力他實現夢想。
作為醫生,他為幫患者恢復視力而自豪;作為兒子,他為幫父親“返老還童”而欣喜。懷揣愛與責任,吳教授會為更多的患者送去光明。
從1到N,為父親和患者尋找最佳解決方案
全視覺三焦點手術并不是只有沿海地區可以做,西北地區的患者同樣可以享受全程視力。西北首例全視覺三焦點手術出自蘭州大學第二醫院眼科吳鵬程主任之手,患者還是他的父親。
吳主任的父親原本有200多度的遠視眼,年輕時就需要佩戴老視眼鏡,老了之后,加之出現的老花眼癥狀,視物非常容易疲勞,看遠看近還需要用不同的眼鏡,看書看報更是無法實現。眼看父親如此吃力,吳主任感到十分憂心。為了幫父親找到最佳治療方案,吳主任四處查資料,了解不同的治療手段,最終發現全視覺三焦點就是他要找的理想方案。因此,當全視覺三焦點剛進入西北地區,他就為父親安排了手術。術后,看著父親變成了“手機控”,一天盯著手機好幾個小時,吳主任常常開玩笑說:“我都后悔給他做了!”
雖然是首例植入,但是吳主任卻充滿信心,這來源于他精準評估,最重要的是術前詳細檢查,判斷是否具備植入條件。當然,信心也來源于他對創新技術的信任,吳主任說:“蔡司三焦點剛進入中國的時候,我主動通過各種渠道了解它的設計原理和工藝優勢,強烈感受到它的與眾不同,所以我很有信心為父親做選擇。”
此外,蘭州大學第二醫院正基于‘老視矯正示范基地’滿足更多患者的視覺需求。從為父親尋找最佳治療方案,到為患者提供最佳方案,吳主任實現了從“1”到“N”的跨越。未來,在吳主任及其團隊的努力下,西北地區將會有更多的患者享受到高質量的老視診療服務。
最好的愛 是讓母親看清兒子回家的身影
有“神仙阿爸”之稱的寧波市重點臨床眼科帶頭人袁建樹教授曾無數次為患者傳播知識、治療眼疾,但在自己母親的眼健康問題上,他卻也曾感到過自責。
2016年的某個夜晚,當袁教授回到家,發現母親站在3米不到的位置竟認不出他來,他才意識到母親的眼睛出問題了。“當時一下子感覺很心酸,母親也是一名醫生,平時用眼比較多,自己是眼科醫生,卻沒有把媽媽的眼睛照顧好,心里特別內疚。”第二天袁教授就帶母親去做了檢查,結果為三級白內障。在考慮為母親放什么樣的人工晶體時,袁教授也曾猶豫,想到剛為一批白內障患者進行了全視覺三焦點人工晶體手術,術后效果都非常好,于是袁教授也為母親選了這款人工晶體。“我告訴我母親,我給您用的是目前世界上很先進的蔡司三焦點人工晶體。”
手術后的某天,袁教授接到了父親打來的電話,詢問他往母親眼睛里放了什么,父親說:“她看近也清楚,看遠也清楚,我現在洗個碗她還嫌我洗得不干凈,以往她比我洗得還差。”一通看似抱怨的電話,把袁教授逗樂了:“我做了大半輩子醫生,能夠讓自己的親人得到優質的視覺質量和全程視力,內心非常高興!”
袁教授始終把“看一位朋友,交一個朋友,做一臺手術,鑄一個精品”作為座右銘,不論是回報母親,還是回饋患者,袁教授始終保持一顆誠摯的心,這顆心,還將溫暖更多的人。
在袁教授看來,眼科行業還應該加大知識宣傳力度,幫助廣大患者學習眼健康知識。
穿上“白大褂”,他們懸壺濟世,為患者帶來光明;脫下“白大褂”,他們以愛為名,守護家人周全。在雙重身份之下,眼科醫生們正肩負著愛與責任的雙重使命步履不停。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編輯: